新一轮“三万”活动开展以来,区法院工作组为了解当前农村发展现状、发展困惑及农民的真实想法,为开展好“三万”活动打牢基础,我们到“三万”活动联系点——锣场镇向湖村后,有针对性地与村组干部座谈,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,与村民促膝谈心,听取干部群众对村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;深入贫困农户家中,进行家庭状况、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了解。
一、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
1、 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。锣场全镇如今都不是传统的农业村了,经济来源也不是主要靠种地,全村大多数人都在外地打工,或在当地企业上班。向湖村级集体经济只有一个仓库出租,年收入租金2万元。
2、常住人口老弱严重。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或读书,好一些的家庭要么全家搬迁到城市,要么“人去楼空”,形成“空挂户”,有的因为子女入学到城区租房或买房居住,常年在村里居住生活大多是老人和小孩。现在随着本地经济条件逐渐好转,村民开始逐年返乡务工,但本地企业工资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比,还有一定差距,真正回到本地安心上班的人不是很多。
3、致富手段相对单一。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打工及在家门口上班收入。农田面积不多,也主要只是用于种植蔬菜。十多年前,比邻318国道的农户靠开饭店致富,如今这一产业基本上没有优势了。全村共3户从事大棚种植(草莓),年收入在5-8万,其他大多数农户靠打工、上班工资收入,家庭年收入在4-6万。
4、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。近几年来各村的基础设施 有很大改善,特别是公路、饮水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。但是,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缺乏,仅有一处设在村干部家中的一间旗牌室(麻将室),因为是私房,平时来娱乐消遣的人不多,且有应付上级之嫌。其他如图书室、体育活动室均不完善。
5、部分人员农业户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。因历史原因,上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初中生可以考地市级、县级的农、林、水产等中专院校,当时是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均要转走农业户口,挂靠学校或学校所属农场的非农集体户口,后来因改制、撤销等诸多原因,这些人都回到了本村,而户口还是非农。这样,他们既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待遇,也享受不到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,如国家给予农村发展种植、养殖农户的技术培训、资金贷款等扶持政策,因“身份”原因被拒之门外。据统计,向湖村目前有102人属于此类情况,且都是40岁上下的青壮年。
二、帮扶对策措施
村级增收需要创新。村里如今靠传统农业已经不可能,靠卖地也不是持续发展之道。经过这次调研,发现村里的“能人”并不少,他们多年在外地,头脑灵活,也有为集体经济做在做强的愿望。通过看、听、问,总结出向湖村今后发展、壮大集体经济,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路:
一是发展村办企业。结合锣场镇的地理优势,可以成立物资集散中心(库储)、冷库、物流中心等。
二是成立农村合作社。向湖村位于城市近郊,可以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,种植蔬菜、草莓等经济作物。可进行大棚种植,成立农村合作社,与两湖绿谷、城区各大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。
三是落实举措,加快贫困家庭脱贫。对有劳动力而无致富门路的困难户,加大扶持力度,介绍致富门路和经验,通过引导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等方式,实行开发式扶贫。对家庭人口数量多、有重病人的,且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户,采取救济式扶贫,在争取低保补助的同时,由包村单位、干部以及村里有能力的企业对困难户进行救济。与区、镇党委政府的党组织、党员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帮扶活动相结合,结对帮扶困难家庭;对就业、从业门路窄,没有技能的贫困家庭劳动力,多提供就业信息,并联系上级劳动部门,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,让尽可能多的贫困劳动力掌握技能,增长才干,增加收入,加快致富步伐;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,要激励和促进劳动自救,鼓励部分劳动自救人员积极退出低保。把低保工作的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,把救助低保与扶持低保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,最终把低保人员的进与出有机地结合起来,促使低保农户摆脱贫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