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沙市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。而为了办好这个案子,承办法官肖启舟竟然自学起了PS(一款图像处理软件)网络课程。
去年6月,原告小涂(化名)购买被告某网络培训公司开发的6门网络课程,并通过某教育分期平台(第三方)支付课程费用,使用期限一年。
但在学习一段时间后,小涂认为被告没有按照双方签订的培训合同进行授课,并认为“被告在全国范围内口碑极差”、“遭到大量学员投诉”,因此以不实宣传为由将被告诉至法院,请求解除合同并返回学费近3700元。
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,考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会导致教育效果巨大不同,遂实地走访该公司,与该公司负责人就授课模式进行了讨论,对培训老师资历、费用支付情况等重要内容进行调查。为了更好的体验网络授课的实际效果,50多岁的承办法官还亲自做起了“学生”,学起了时髦的“P图”课程。
离开被告企业,承办法官又来到工商局,就该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摸查,确定该公司为合法合规且正在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。
考虑到原被告双方的实际情况,结合本案矛盾,承办法官便主动组织双方进行调解。最终,双方协商达成一致,矛盾得以化解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此次诉讼对小微企业的负面影响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案件结束了,但承办法官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所做的努力仍在继续。在走访公司和工商局过程中,法官了解到,该公司近两年收到大量的不实匿名投诉,极大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行,公司为此头疼不已。法官便向该公司提出聘请公司法务、建立举报处理投诉机制等司法建议,并建议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对此类恶意攻击的监督管理。
该公司负责人对承办法官的细心与耐心表示十分感谢,
“感谢沙市区人民法院对我们小微企业的关心和爱护,我们将克服影响、再接再厉,服务社会、回报社会!”
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小微企业同样要用心呵护。沙市区人民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,通过涉企案件简案快办、常态化“送法进企业”活动,与辖区企业,特别是微小企业经营者“面对面,心连心”,进一步引导行业企业补齐管理短板漏洞,提升法律风险防控能力,以优质司法服务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,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。